金蟬花
178 2023-09-28
蜆殼
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
【來源】為蜆科動物河蜆或其近緣動物的貝殼。
【動物形態(tài)】河蜆,又名:扁螺(《隋書》)。
貝殼2片,略呈三角形,大小不一,大者長約6厘米。左右兩殼相等,殼頂膨起,位于背緣中部。殼外被有殼皮,暗褐色,稍帶黃色。殼表面生長紋輪狀。殼頂色黑,但多脫去表皮而露出石灰質(zhì)。殼內(nèi)面紫白色。鉸合部有主齒3枚,在中央者最大;側(cè)齒前后各1枚,頗長。外韌帶堅強,外套膜厚,外套痕稍彎曲。足大,呈舌狀。
生活于河川、湖沼中,多棲于泥質(zhì)的水底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本動物的肉(蜆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全年可捕。捕得后,入沸水中,殼即張開,去肉,取殼,洗凈曬干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一般貝殼主要地都是無機鹽類與一種蛋白質(zhì)"殼角質(zhì)"等所成。無機鹽類約占95%,大部分為碳酸鈣,此外尚含磷酸鈣(1~2%),碳酸鎂(0.5%以下)。殼角質(zhì)約含1%。
【性味】①《本草拾遺》:"溫。"
②《綱目》:"咸,溫,無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化痰,去濕。治反胃吐食,胃痛吞酸,痰喘咳嗽,濕瘡、潰瘍。
①陶弘景:"止痢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治陰瘡。"
③《本草拾遺》:"燒灰飲服,治反胃吐食,除心胸痰水。"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"療失精反胃。"
⑤《綱目》:"化痰止嘔,治吞酸心痛及暴咳。燒灰涂一切濕瘡,與蚌粉同功。"
⑥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除血熱,斂虛汗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4錢;或入散劑。外用:煅存性,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。
【選方】①治反胃:田螺殼、黃蜆殼,二件不以多少,陳者尤佳,各燒成白灰。每劑用白梅肉四兩,田螺殼灰二兩,黃蜆殼灰一兩。同搜拌令勻作團,用砂合子盛蓋了,泥固縫,煅存性,取出碾細(xì)。每服二錢,用人參、縮砂湯調(diào)下,陳米飲亦得,食前服。(《百一選方》大效散)
②治痰喘咳嗽:白蜆殼多年陳者,燒過存性,為極細(xì)末。以米飲調(diào)服一錢,日三服。(《急救良方》)
③治瘡毒:蜆殼粉調(diào)膽汁涂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鮮地黃 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 【異名】生地黃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,鮮生地(《本草便讀》)。 【來源】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根莖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干地黃"條。 【采集】9~11月采集,春季亦可。挖取時勿使外皮...
蜆肉 (《唐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蜆科動物河蜆等的肉,植物形態(tài)詳"蜆殼"條。 【藥理作用】日本蜆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門靜脈或股靜脈后,血流中可出現(xiàn)腺甙類物質(zhì),肝靜脈中最多,因此其主要釋放部位當(dāng)為肝臟。腺甙...
烏梅 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 【異名】梅實(《本經(jīng)》),熏梅、桔梅肉(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實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梅(《詩經(jīng),),又名:春梅(《本草再新》)。 落葉小喬木,...
猬脂 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 【來源】為刺猬科動物刺猬或短刺猬的脂肪油。動物形態(tài)詳"刺猬皮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平,無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腸風(fēng)便血,癬瘡,耳聾。 ①《本草拾遺》:"主耳聾,可注...
鼉甲 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 【異名】蹌魚甲(《本經(jīng)》)。 【來源】為鼉科動物揚子鱷的鱗甲。 【動物形態(tài)】揚子鱷,又名:蹌魚(《本經(jīng)》),鼉(陶弘景),土龍(《續(xù)博物志》),鼉龍(《綱目》),豬婆龍。 形...
黃花菜 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 【異名】連珠炮、下奶藥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,條參、綠蔥根、鎮(zhèn)心丹、金針菜(《云南中草藥...
白堊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白涂(《說文》),白善土(《別錄》),白土子(《本草衍義》),畫粉(《綱目》)。 【來源】為沉積巖類巖石白堊的塊狀物或粉末。 【礦物形態(tài)】白堊 由方解石質(zhì)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