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子
174 2023-09-28
視草
(《唐本草》)
【異名】視榮、視菜(《唐本草》),接水蔥(《七卷食經(jīng)》),鴨仔菜、黑菜、合菜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雨久花科植物少花鴨舌草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少花鴨舌草
一年生草本,根莖短,近于直立。葉簇生或單生,披針形,長(zhǎng)2~3.5厘米,寬5~10毫米,基部渾圓或微心形,具長(zhǎng)柄?偁罨ㄐ蚴枭ⅲ匀~鞘抽出;花1~3朵,具柄;花被鐘狀,6深裂,深藍(lán)色;雄蕊6,內(nèi)有1枚最大,花絲一面具齒,花藥基部著生,頂裂;子房3室,花柱細(xì)。蒴果長(zhǎng)卵形;ㄆ谙、秋。
生于濕地或水田中。全國(guó)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【采集】夏、秋采收,曬干。
【性味】①《唐本草》:"味甘,寒,無毒。"
②《福建中草藥》:"微甘咸,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肝涼血。治高熱喘促,咳血,尿血,赤眼,丹毒,癰腫疔瘡。
①《唐本草》:"主暴熱喘息,小兒丹腫。"
②《福建中草藥》:"清肝涼血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3~5錢(鮮者1~2兩)。外用:搗敷。
【選方】①治咳血:鮮少花鴨舌草一至二兩。搗爛絞汁,調(diào)蜜服。
②治尿血:鮮少花鴨舌草一至二兩,鮮燈芯草一至二兩。水煎服。
③治風(fēng)火赤眼:少花鴨舌草鮮葉,搗爛外敷眼瞼。
④治丹毒,癰腫,疔瘡:鮮少花鴨舌草適置。搗爛敷患處。(選方出《福建中草藥》)
槲皮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赤龍皮、槲木皮(《肘后方》),槲白皮(《崔氏纂要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樹皮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槲樹(《綱目》),又名:樸樕(《詩(shī)經(jīng)》),槲樕(《爾雅》郭璞注),...
【中藥名稱】胡黃連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割孤露澤(《開寶本草》),胡連(《本草正義》)。 【來源】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或西藏胡黃連的根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胡黃連 多年生草本,有毛。根莖圓柱形,稍帶木質(zhì)...
胡椒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昧履支(《百陽(yáng)雜俎》),浮椒(《東醫(yī)寶鑒》),玉椒(《通雅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(shí)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胡椒 常綠藤本。莖長(zhǎng)達(dá)5米許,多節(jié),節(jié)處略膨大,幼枝略帶肉...
槲葉 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槲若(《唐本草》)。 【來源】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葉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槲皮"條。 【炮制】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微炙令焦。" 【性味】《唐本草》:"味甘苦,平,無毒。" 【功用主治...
胡桐淚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胡桐律(《漢書》顏師古注),石律(《日華子本草》),石淚(《嶺表錄異》),胡桐堿(《綱目》)。 【來源】為楊柳科植物胡楊的樹脂,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胡楊,...
菅茅根 (《綱目》) 【異名】螞蚱草根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。 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菅的根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菅(《詩(shī)經(jīng)》),又名:白華、野菅(《爾雅》),苓草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螞蚱草、接骨草、大響鈴...
釘耙七 (《貴陽(yáng)民間藥草》) 【來源】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的嫩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眼子菜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治氣痞腹痛,腰疼,痔瘡出血。 【用法與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研末。 【選方】①治氣痞、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