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蟬花
178 2023-09-28
槲皮
(《唐本草》)
【異名】赤龍皮、槲木皮(《肘后方》),槲白皮(《崔氏纂要方》)。
【來源】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樹皮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槲樹(《綱目》),又名:樸樕(《詩經(jīng)》),槲樕(《爾雅》郭璞注),金雞樹、大葉櫟(《綱目》),槲櫟、大葉柞、柞櫟。
落葉喬木,高可達(dá)25米,直徑達(dá)1米許。樹皮暗灰色,有深溝;小枝粗壯,淡黃色或灰黃色,被灰黃星狀柔毛。葉互生,革質(zhì)或近革質(zhì),闊倒卵形至倒卵狀楔形,長(zhǎng)10~20厘米,亦有達(dá)30厘米者,寬6~13厘米或較寬,邊緣具4~10對(duì)深波狀齒或深裂,基部耳形,有時(shí)楔形,先端鈍,上面深綠色,初有短柔毛,后無毛,下面有灰綿毛及星狀毛;側(cè)脈4~10對(duì),直達(dá)齒端;葉柄長(zhǎng)2~6毫米;▎涡裕菩弁;雄花為柔荑花序,生于新枝葉腋,花被具灰白色絨毛,雄蕊8~10;雌花數(shù)朵集生于幼枝上,子房3室,柱頭3。殼斗大,杯狀,包圍堅(jiān)果1/2,鱗片披針形,呈覆瓦狀排列,棕紅色,薄,向外反卷。堅(jiān)果卵形或橢圓形,長(zhǎng)1.5~2.5厘米,無毛。花期5~6月。果期10月以后。
生于山地陽坡成疏林。分布全國大部地區(qū)。
本植物的葉(槲葉)、種子(槲實(shí)仁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樹皮含鞣質(zhì)3.70~14.44%。殼斗含鞣質(zhì)3.41~5.13%。
【性味】《唐本草》:"味苦。"
【功用主治】治惡瘡,瘰疬,痢疾,腸風(fēng)下血。
①《藥性論》:"治惡瘡,煎湯洗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水煎濃汁,除蠱及瘺。"
③《綱目》:"止赤白痢,腸風(fēng)下血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、熬膏或燒灰研末。外用:煎水洗或熬膏敷。
【選方】①治附骨疽:槲皮燒末,飲服方寸匕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毒病下部生瘡者:櫸皮、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導(dǎo)之。(《補(bǔ)缺肘后方》)
③洗諸敗爛瘡:槲樹皮,切,三升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春、夏冷用,秋、冬溫用。洗乳瘡及諸敗瘡,洗了則敷膏。(《肘后方》赤龍皮湯)
④治一切瘺疾:槲白皮,切,五升,水八升,煮令泣盡,去滓,再煎成膏,日服棗許,并涂瘡上。宜食苜蓿鹽飯以助之,以瘥為度。(《崔氏纂要方》)
⑤治小兒瘰疬:槲皮,去粗皮,切,煎湯頻洗。(《圣惠方》)
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:干姜、槲白皮(姜汁炙五度)一兩。上二味,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匕,空心食前,溫米飲調(diào)下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干姜散)
⑦治赤白久。盒麻纹ひ唤,去黑皮,切,以水一斗,煎取五升,去滓,煎膏和酒服。(《綱目》)
【中藥名稱】胡黃連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割孤露澤(《開寶本草》),胡連(《本草正義》)。 【來源】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或西藏胡黃連的根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胡黃連 多年生草本,有毛。根莖圓柱形,稍帶木質(zhì)...
槲實(shí)仁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種子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槲皮"條。 【采集】冬季果實(shí)成熟后采收,連殼斗摘下,曬干,除去殼斗及種殼,取出種子,曬干。放通風(fēng)干燥處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苦濕,平...
胡椒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昧履支(《百陽雜俎》),浮椒(《東醫(yī)寶鑒》),玉椒(《通雅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(shí)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胡椒 常綠藤本。莖長(zhǎng)達(dá)5米許,多節(jié),節(jié)處略膨大,幼枝略帶肉...
槲葉 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槲若(《唐本草》)。 【來源】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葉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槲皮"條。 【炮制】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微炙令焦。" 【性味】《唐本草》:"味甘苦,平,無毒。" 【功用主治...
胡桐淚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胡桐律(《漢書》顏師古注),石律(《日華子本草》),石淚(《嶺表錄異》),胡桐堿(《綱目》)。 【來源】為楊柳科植物胡楊的樹脂,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胡楊,...
蠶豆殼 (《綱目拾遺》) 【異名】蠶豆皮(《本草求原》)。 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蠶豆"條。 【采集】取蠶豆放水中浸透,剝下豆殼,曬干。 【藥材】干燥的種皮,呈黃褐色或棕褐色,都卷...
大紅袍 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 【異名】矮零子、豆瓣柴、鐵打杵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,碎米果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紫金牛科植物鐵仔的根或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鐵仔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。高可達(dá)6米。小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