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0 2023-10-07
白果
(《日用本草》)
【異名】靈眼(《太倉州志》),佛指甲(《浙江通志》),佛指柑(《一握坤輿》)。
【來源】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種子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銀杏,又名:鴨腳(《宛陵集》),公孫樹(《汝南圃史》),鴨掌樹。
落葉喬木,高可達40米。樹干直立,樹皮灰色。枝有長短兩種,葉在短枝上簇生,在長枝上互生。葉片扇形,長4~8厘米,寬5~10厘米,先端中間2淺裂,基部楔形,葉脈平行,叉形分歧;葉柄長2.5~7厘米。花單性,雌雄異株;雄花呈下垂的短柔荑花序,4~6個生于短枝上的葉腋內(nèi),有多數(shù)雄蕊,花藥2室,生于短柄的頂端;雌花每2~3個聚生于短枝上,每花有一長柄,柄端兩叉,各生1心皮,胚珠附生于上,通常只有1個胚珠發(fā)育成熟。種子核果狀,倒卵形或橢圓形,長2.5~3厘米,淡黃色,被白粉狀蠟質(zhì);外種皮肉質(zhì),有臭氣;內(nèi)種皮灰白色,骨質(zhì),兩側有棱邊;胚乳豐富,子葉2。花期4~5月。果期7~10月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栽培。
本植物的根或根皮(白果根)、樹皮(白果樹皮)、葉(白果葉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10~11月采收成熟果實,堆放地上,或浸入水中,使肉質(zhì)外種皮腐爛(亦可搗去外種皮),洗凈,曬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的種子呈倒卵形或橢圓形,略扁,長徑1.5~2.5厘米,短徑1~1.5厘米。外殼(種皮)白色或灰白色,平滑,堅硬,邊緣有2條棱線盤繞,頂端漸尖,基部有圓點狀種柄痕。殼內(nèi)有長而扁圓形的種仁,剝落時一端有淡棕色的薄膜。種仁淡黃色或黃綠色,內(nèi)部白色,粉質(zhì)。中心有空隙?拷敹擞凶尤~2枚或更多。氣微,味甘、微苦澀。以外殼白色、種仁飽滿、里面色白者佳。
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產(chǎn)。主產(chǎn)廣西、四川、河南、山東、湖北、遼寧等地。
【化學成分】種子含少量氰甙、赤霉素和動力精樣物質(zhì)。內(nèi)胚乳中還分離出兩種核糖核酸酶。一般組成為:蛋白質(zhì)6.4、脂肪2.4、碳水化物36%,鈣10毫克、磷218毫克、鐵1毫克%,胡蘿卜素320微克、核黃素50微克%,以及多種氨基酸。
外種皮含有毒成分白果酸、氫化白果酸、氫化白果亞酸、白果酚和白果醇。尚含天門冬素、甲酸、丙酸、丁酸、辛酸、廿九烷醇-10等。
花粉含多種氨基酸、谷氨酰胺、天門冬素、蛋白質(zhì)、檸檬酸、蔗糖等。雄花含棉子糖可達鮮重的4%。
【炮制】白果仁:揀凈雜質(zhì),除去硬殼。熟白果:取揀凈的白果,蒸熟、炒熟或煨熟,去殼。
【性味】甘苦澀,平,有毒。
①《飲膳正要》:味甘苦,無毒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味甘,平,性寒。
③《綱目》:甘苦,平,澀。熟食小苦微甘,性溫,有小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肺、腎經(jīng)。
①《綱目》:入肺經(jīng)。
②《本草匯言》:入手太陰、大陽經(jīng)。
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心、肺、腎三經(jīng)。
【功用主治】斂肺氣,定喘嗽,止帶濁,縮小便。治哮喘,痰嗽,白帶,白濁,遺精,淋病,小便頻數(shù)。
①《三元延壽書》:生食解酒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大瘡不出頭者,白果肉同糯米蒸合蜜丸:與核桃搗爛為膏服之,治噎食反胃,白濁、冷淋;搗爛敷太陽穴,止頭風眼疼,又敷無名腫毒。
③《品匯精要》:煨熟食之,止小便頻數(shù)。
④《醫(yī)學入門》:清肺胃濁氣,化痰定喘,止咳。
⑤《綱目》:熟食溫肺益氣,定喘嗽,縮小便,止白濁;生食降痰,消毒殺蟲;(搗)涂鼻面手足,去?泡,?黯,皴皺及疥癬疳匿、陰虱。
⑥《本草再新》:補氣養(yǎng)心,益腎滋陰,止咳除煩,生肌長肉,排膿拔毒,消瘡疥疽瘤。
⑦《本草便讀》:上斂肺金除咳逆,下行濕濁化痰涎。
⑧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核仁治喘息,頭暈,耳鳴,慢性淋濁及婦人帶下。果肉搗碎作貼布劑,有發(fā)泡作用;菜油浸一年以上,用于肺結核。
⑨《山東中藥》:治遺精,遺尿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;搗汁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。
【宜忌】有實邪者忌服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多食壅氣動風。小兒多食昏霍,發(fā)驚引疳。同鰻鱺魚食患軟風。
②《綱目》:多食令人臚脹。
【選方】①治?喘:白果二十一枚(去殼砸碎,炒黃色),麻黃三錢,蘇子二錢,甘草一錢,款冬花三錢,杏仁一錢五分(去皮尖),桑皮三錢(蜜炙),黃芩一錢五分(微炒),法制半夏三錢(如無,用甘草湯泡七次,去臍用)。上用水三鐘,煎二鐘,作二服,每服一鐘,不拘時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定喘湯)
②治夢遺:銀杏三粒。酒煮食,連食四至五日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③治赤白帶下,下元虛憊:白果、蓮肉、江米各五錢。為末,用烏骨雞一只,去腸盛藥煮爛,空心食之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④治小兒腹瀉:白果二個,雞蛋一個。將白果去皮研末,雞蛋打破一孔,裝入白果末,燒熟食。(內(nèi)蒙古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
⑤治諸般腸風臟毒:生銀杏四十九個。去殼膜,爛研,入百藥煎末,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三丸,空心細嚼米飲下。(《證治要訣》)
⑥治牙齒蟲露:生銀杏,每食后嚼一個,良。(《永類鈐方》)
⑦治鼻面酒?:銀杏、酒嵴糟。同嚼爛,夜涂旦洗。(《醫(yī)林集要》)
⑧治頭面癬瘡:生白果仁切斷,頻擦取效。(《秘傳經(jīng)驗方》)
⑨治下部疳瘡:生白果,杵,涂之。(《濟急仙方》)
⑩治乳癰潰爛:銀杏半斤。以四兩研酒服之,以四兩研敷之。(《救急易方》)
【臨床應用】治療肺結核
對改善癥狀有一些作用。服藥后部分病人的發(fā)熱、盜汗、咳嗽、氣喘、咳血、食欲不振等,可見不同程度的好轉。用法:在中秋節(jié)前夕,將半青帶黃的銀杏(選取外表絲毫無損的大顆粒)摘下,不用水洗,亦不去柄,隨即浸入生菜油內(nèi),浸滿100天后即可使用。每日早、中、晚各服1粒(小兒酌減),飯前服,視病情連服1~3個月
【中毒】白果中毒,古代即有記載,近年來亦屢有報告。大多發(fā)生在入秋白果成熟季節(jié),因炒食或煮食過量所致。以10歲以下小兒為多,成人偶亦有之。中毒者服食量小兒自7粒至150粒,成人自40粒至300粒不等。中毒出現(xiàn)的時間在食后1~12小時不等。癥狀以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為主,表現(xiàn)為嘔吐,昏迷,嗜睡,恐懼,驚厥,或神志呆鈍,體溫升高,呼吸困難,面色青紫,瞳孔縮小或散大,對光反應遲鈍,及腹痛、腹瀉等,白細胞總數(shù)及嗜中性粒細胞升高。少數(shù)病例并有末梢神經(jīng)功能障礙表現(xiàn),呈兩下肢完全性弛緩性癱瘓或輕癱,觸痛覺均消失。多數(shù)患者,經(jīng)救治可獲恢復,但也有少數(shù)因中毒重或搶救過遲而死亡。一般認為引起中毒及中毒的輕重,與年齡大小、體質(zhì)強弱及服食景的多少有密切關系。年齡愈小中毒可能性愈大,中毒程度也愈重;服食量愈多,體質(zhì)愈弱,則死亡率也愈高。
白飯樹葉 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 【來源】為大戟科植物白飯樹的枝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白飯樹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又名:金柑藤,魚骨菜,白魚眼、魚眼木、白火炭、白泡果。 落葉灌木...
白鶴藤 (《本草求原》) 【異名】白面水雞(《陸川本草》),白背絲綢(《生草藥手冊》),白底絲綢(《嶺南草藥志》),綢緞藤、銀背藤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一匹綢(《廣西中草藥》)。 【...
白荷花露 (《綱目拾遺》) 【異名】白蓮花露(《隨息居飲食譜》)。 【來源】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花蕾蒸餾所得的芳香水。植物形態(tài)參見蓮子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清暑,涼營。治感受暑邪,...
白花菜 (汪穎《食物本草》) 【異名】羊角菜(《綱目》),屢析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。 【來源】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白花菜 一年生草本,有惡臭。莖多分枝,...
白花蛇 (《開寶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蝮蛇科動物五步蛇或眼鏡蛇科動物銀環(huán)蛇幼蛇等除去內(nèi)臟的全體。 【動物形態(tài)】①五步蛇又名:褰鼻蛇(《開寶本草》),蘄蛇(《綱目》),百步蛇、盤...
白楊枝 (《綱目》) 【來源】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。植物形態(tài)詳白楊樹皮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《綱目》:消腹痛,治吻瘡。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浸酒。外用:燒汁涂。 【選方】①治...
白楊樹根皮 (《四川中藥志》) 【異名】白楊皮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 【來源】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白楊樹皮條。 【采集】春季采挖。 【性味】苦,平。 ①《分類草藥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