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子
174 2023-09-28
柿蒂(《本草拾遺》)
【異名】柿錢(《潔古家珍》),柿丁(《中藥志》),柿子把(《中藥材手冊(cè)》),柿萼(《藥材學(xué)》)。
【來源】為柿種植物柿的宿存花萼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柿(《禮記》),又名:鎮(zhèn)頭迦(《綱目》)。
落葉喬木,高達(dá)14米。樹皮鱗片狀開裂,灰黑色;枝深棕色,具棕色皮孔,微有毛,嫩枝有柔毛。葉互生;葉柄有柔毛;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,長(zhǎng)6~18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,全緣,革質(zhì),上面深綠色,主脈疏生柔毛,下面淡綠色,有短柔毛,沿葉脈密生淡褐色絨毛。花雜性,雄花成聚傘花序,雌花單生葉腋;花黃白色,花萼下部短筒狀,4裂,內(nèi)面有毛;花冠鐘形,4裂;雄蕊在雄花中16枚,在兩性花中8~16枚,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;子房上位,8室,花柱自基部分離。漿果卵圓球形,直徑3.5~8厘米,橙黃色或鮮黃色,基部有宿存萼片;ㄆ5月。果期9~10月。
多為栽培。分布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本植物的根或根皮(柿根)、樹皮(柿木皮)、葉(柿葉)、花(柿花)、果實(shí)(柿子)、果實(shí)的制成品(柿講)及其外附白霜(柿霜)、外果皮(柿皮)、未成熟果實(shí)液汁的制成品(柿漆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冬季收集成熱柿子的果蒂,去柄,洗凈,曬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宿萼呈蓋狀,頂端中央有1果柄,或脫落而留下圓孔,萼的中部較厚,邊緣4裂,裂片常向上反卷,易碎裂,基部連合呈皿狀,直徑1.5~2.5厘米,厚1~4毫米。外表面紅棕色,仔細(xì)觀察時(shí),上有稀疏短毛,內(nèi)表面有細(xì)密的黃棕色短絨毛,放射狀排列,具光澤,中央有1果實(shí)脫落所遺留的圓形凸起的疤痕。質(zhì)薄而體輕。氣無,味澀。以紅棕色、質(zhì)厚、味澀、表面帶柿霜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河南、山東,福建、河北、山西等地亦產(chǎn)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羥基三萜酸0.37%,中有齊墩果酸、白樺脂酸和熊果酸。又含葡萄糖、果糖、酸性物質(zhì)和中性脂肪油。并含鞣質(zhì)。
【性味】苦澀,平。
①《綱目》:澀,平,無毒。
②《本草匯言》:味苦澀,氣溫,無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①《本草匯言》:入手太陰肺經(jīng)。
②《本草求真》:入肺、胃;
【功用主治】降逆氣。止呃忒、嘔噦。
①孟詵:治咳逆、噦氣,煮汁服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治氣隔反胃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2~4錢;或入散劑。
【選方】①治呃逆:柿錢、丁香、人參等分。為細(xì)末,水煎,食后服。(《潔古家珍》柿錢散)
②治呃逆不止:柿蒂(燒灰存性)為末。黃酒調(diào)服,或用姜汁、砂糖等分和勻,燉熱徐服。(《村居救急方》)
③治傷寒嘔噦不止:干柿蒂七枚,白梅三枚。上二味,粗搗篩,只作一服,用水一盞,煎至半盞。去滓溫服,不拘時(shí)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柿蒂湯)
④治胞滿咳逆不止:柿蒂、丁香各一兩。上細(xì)切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煎至七分。去滓熱服,不拘時(shí)候。(《濟(jì)生方》柿蒂湯)
⑤治百日咳:柿蒂四錢(陰干),烏梅核中之白仁十個(gè)(細(xì)切),加白糖三錢。用水二杯,煎至一杯。一日數(shù)回分服,連服數(shù)日。(《江西中醫(yī)藥》(3):20~22,1953)
⑥治血淋:干柿蒂(燒灰存性),為末。每服二錢,空心米飲調(diào)服。(《奇效良方》柿蒂散)
【名家論述】①朱震亨:人之陰氣,依胃為養(yǎng)。土傷則木挾相火,直沖清道而上作咳逆,古人以為胃寒,既用丁香、柿蒂,不知其孰為補(bǔ)虛、孰為降火,不能清氣利痰,惟有助火而已。
②《綱目》:咳逆者,氣自臍下沖脈直上至咽膈,作呃忒、蹇逆之聲也。朱肱《南陽書》以噦為咳逆,王履《溯洄集》以咳嗽為咳逆,皆誤矣。噦者,干嘔有聲也。咳逆,有傷寒吐下后,及久病、產(chǎn)后、老人、虛人陰氣大虧,陽氣暴逆,自下焦逆至上焦,而不能出者;有傷寒失下,及平人痰氣抑遏而然者。當(dāng)視其虛實(shí)陰陽,或溫或補(bǔ),或泄熱,或降氣,或吐或下可也。古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,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。《濟(jì)生》柿蒂散加以丁香、生姜之辛熱,以開痰散郁,蓋從治之法,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。至易水張氏,又益以人參,治病后虛人咳逆,亦有功績(jī)。丹溪朱氏但執(zhí)以寒治熱之理,而不及從治之法,矯枉之過矣。若陳氏《三因》,又加以良姜之類,是真以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。
③《本草匯言》:沈則施曰,按丹溪翁謂人之陰氣,依胃為養(yǎng)。土傷則木挾相火,直沖清道而作咳逆,宜竹茹黃連柿蒂湯主之,此言熱呃也!稘(jì)生》論調(diào)陽竭于下,孤陰獨(dú)存,陰氣亦將旋脫,故逆上而作呃,宜丁附人參柿蒂湯主之,此言寒呃也。又按《準(zhǔn)繩》論呃逆之證,有傷寒吐下后、久病、產(chǎn)后陰血大虧,陽氣暴逆,自下逆上而作呃者,非大溫中補(bǔ)中之劑不能治。又有平人飲食痰氣抑遏,而氣自臍下沖脈直上咽膈,而作呃忒蹇逆之聲,甩平胃二陳湯,加柿蒂數(shù)枚煎服,亦可止也。觀于柿蒂之苦澀,但可以散逆氣,而因寒、因熱、因虛、因滯者,則佐以丁、姜、茹、連、參、術(shù)、平胃、二胨輩,當(dāng)仔細(xì)斟酌,毋輕視也。
④《本草求真》:柿蒂,雖與丁香同為止呃之味,然一辛熱而一苦平,合用深得寒熱兼濟(jì)之妙。如系有寒無熱,則丁香在所必用,不得固執(zhí)從治,必當(dāng)佐以柿蒂。有熱無寒,則柿蒂在所必需,不得泥以兼濟(jì)之必雜以丁香。是以古人用藥,有合數(shù)味而見效者,有單用一味而見效者,要使藥與病對(duì),不致悖謬而枉施耳。
艾納香根 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) 【來源】菊科植物艾納香的根,植物形態(tài)詳艾納香條。 【性味】辛,溫。 【功用主治】祛風(fēng)消腫,活血散瘀。治風(fēng)濕痛,跌打瘀痛,產(chǎn)后骨痛...
八哥 (《綱目》) 【異名】寒皋(《淮南萬畢術(shù)》),鴝鵒(《唐本草》),花鵒(《荊楚歲時(shí)記》),??鳥(《廣韻》)。 【來源】為椋鳥科動(dòng)物八哥的肉。 【動(dòng)物形態(tài)】八哥(《綱目》) 體長(zhǎng)約...
八月札 (《飲片新參》) 【別名】燕蓄子(孟詵),畜蓄子、拿子(《本草拾遺》),桴?子(《食性本草》),覆子(《日華子本草》),木通子(《本草匯言》),八月瓜(《分類草藥性》),八月炸...
巴茅果 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 【異名】牛草果。 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五節(jié)芒根莖部葉鞘內(nèi)的蟲癭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五節(jié)芒,又名:萱仔、馬兒扦。 多年生草本,高2~4米。根莖橫生,具...
巴旦杏仁 (《綱目》) 【異名】八擔(dān)仁(《飲膳正要》),巴達(dá)杏仁(《本草通玄》),叭噠杏仁(《要藥分劑》)。 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巴旦杏的干燥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巴旦杏(《綱目》...
土荊芥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 【別名】紅澤蘭、天仙草、臭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鉤蟲草(《廣西藥植圖志》),火油根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香藜草、臭蒿(《廣西中藥志》),殺蟲芥,藜...
巖白菜 (《分類草藥性》) 【異名】呆白菜、矮白菜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巖壁菜(《中國藥植志》) 【來源】為虎耳草科植物巖白菜、厚葉巖白菜及苦苣苔科植物厚葉旋蒴苣苔等的全草。...